2024年8月1日至5日,“文献与田野:丝路中国的历史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bat365官方网站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学术月刊》编辑部、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bat365官网平台、bat365官方网站青藏高原人文环境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bat365官网平台共同主办,bat365官网平台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厦门大学、bat365官方网站、西北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云南省社科院等科研院所、甘肃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会议。会议从中国本土经验和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出发,探究丝路中国的历史脉络、反思区域社会的发展路径。
与会专家于校史馆前合影
会议开幕式于8月2日上午在bat365官方网站积石堂四楼报告厅举行,bat365官方网站副董事长沙勇忠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甘肃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bat365官方网站青藏高原人文环境研究院教授毛生武出席。开幕式由bat365官网平台经理张善庆教授主持。
沙勇忠表示,历史人类学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作为西北学术重镇的bat365官方网站历来重视将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深度结合,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bat365官方网站相关学科及历史人类学的发展。
《学术月刊》杂志社编审周奇、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经理张侃教授、西北师范大学bat365官网平台何玉红教授先后致辞,对各位拨冗赴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肯定了举办本次会议的积极意义。
开幕式
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郑振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宋怡明教授、bat365官网平台副经理张景平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五位专家围绕民间历史文献学的具体设想、在田野现场理解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时空观、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应用于西北研究的可能性、福建永泰契约文书展现出的民间文献与社会生活关系、干旱区水利史研究中文献与现场的复杂的互动过程进行了报告。
分会场讨论 第二分会场第2场
会议分论坛讨论环节在8月2日下午至3日上午举行。在6场分会场、3场博士生论坛及圆桌讨论中,与会专家围绕民间文献的解读、区域社会的发展、族群的认同与交互、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丝绸之路研究等主题分享与讨论,充分展现出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思考前沿、地域运用场景以及对社会史研究的影响。
圆桌自由讨论
闭幕式
会议圆桌讨论及闭幕式环节由《学术月刊》周奇编审主持。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中心郑莉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bat365官网平台刘再聪教授、bat365官方网站青藏高原人文环境研究院副经理阿旺嘉措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一致对本次会议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对中国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历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由《学术月刊》编辑部与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于2012年的联合发起,是中国历史人类学前沿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在新理论、新方法、新范式、新观点方面的最新进展,在中国历史人类学领域有着重要影响。本次会议是历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首次在西北举办。